科学登山健身指导 | 秋季登山,这些需要格外注意
秋天登山徒步,别有一番韵味,红叶满山的热烈,天高云淡的惬意,热爱野外的人们对秋天的大地与天空有一份别样地情感,但所有的出行都需要行前充分的准备才有保障。那么与其他季节相比,在我们登山赏秋时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呢?
秋季登山徒步
这些风险要小心
可能的风险 |
可能导致的结果 |
昼夜温差较大 |
夜晚天冷失温 |
秋风又冷又急 |
行进中失温 |
艳阳依旧伤人 |
紫外线灼伤,眼睛受损 |
树叶、枯草淹没路线 |
迷路走失,扭伤摔伤 |
山火易发 |
失控 |
误入动物领地 |
动物伤人,蛇虫伤害 |
误食野果野菜 |
食物中毒 |
昼夜温差较大
不同于夏季入秋之后,天气转凉,秋风又冷又急,在登山徒步中,需要对“热了就脱,冷了就穿,湿了就换”的穿衣规则有更好的把握,应随时保持身体的保暖和干爽。
秋季登山徒步,更要警惕昼短夜长,昼夜温差大的天气特点。
昼短夜长
如果没有露营计划,应早出发、早下山。如果有露营计划,应做提前考虑。在山中,由于山的遮挡等原因,天黑得更早。应在天黑前找好露营地点,并尽早搭建营地。
千万不要忘记照明工具哦!
野外环境风险因素诸多,一旦有问题就可能要在野外滞留到天黑。因此,无论是当天往返,还是多日活动,所有涉及野外的户外运动都要带着光源(头灯),并备好电池或充电装备。
昼夜温差大
秋天昼夜温差变大,因此一日活动要注意早去早回,若不得已晚下山,或是有露营计划,一定要做好保暖,小心由于气温下降加之山里风大,而造成风寒效应。
风速越大,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、越多,人也就越来越感到寒冷。风寒效应的后果很有可能会导致失温,而失温又会让人的行动能力变差,滞留在恶劣的环境时间越长,其结果越危险。
面对如上情况,只有把自己从头到脚武装好,才不至于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而大大降低美景中登山徒步的体验感。
“三层着装法”
热了就脱,冷了就穿,湿了就换
内衣排汗
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,如果穿着棉质内衣,衣物会大量吸水让汗液无法排出衣服之外。冷风吹过衣服汗液蒸发时会带走身体大量温度,而且被秋风吹的冰冷的衣服还会通过传导直接带走大量体温。两者加之,会有让人快速失温的风险。
而穿着速干/排汗内衣则会在吸汗的同时让汗液快速蒸发,速干/排汗内衣的衣物纤维并不像棉纤维那样具有极强的吸湿性,所以出汗的同时就会有大量湿气透过速干衣排到外面。
中层保暖
有了排汗内衣的第一层保障,也要搭配保暖适宜的中间层衣服。根据所去地温度的不同,选择不同厚度的衣服,通常情况下,选择一件透气性较好、且穿着舒适的长袖T恤就好。
外层隔绝风雨
千万不要低估山区和市区的温度差异,应根据所去地的气温来搭配适宜厚度的外套。譬如这个季节到北京郊区,带薄款羽绒服才是合适的。在路上可以根据温度来增减,不需要时收纳在背包中即可。
一层秋雨一层凉,但没有比直接与秋雨亲密接触更凉凉的了~秋季登山徒步应提前关注天气,带好防雨衣物。
帽子手套戴不戴?
人体超过一半的体热都是经头部散失的,而秋天风凉,备上一顶帽子可以更好的防止失温。
登山徒步中可能遇到需要抓握岩石通过的路段,一双厚度适宜的手套可备在背包中,需要的时候取出使用。
《登山圣经》
四肢一旦觉得冷,流向四肢的血液量就会减少,以保持身体其他重要部位的体温,这其中就包括头部,所以天冷戴帽可以促进四肢血液的循环,有利于身体保暖。
艳阳依旧伤人
秋季天空中臭氧层会变得比较薄弱,紫外线会更加容易侵蚀肌肤,尤其是在没有阳光的阴天,紫外线的强度也是没有一点减弱的,因此大家在秋季出行中也要注意防晒工作。
落叶枯草,路线难辨
秋天,草木枯荣,落叶纷飞,大地有着最绚丽的色彩。但千万不要完全沉醉在美景中,而忽略了藏在落叶枯草中的危险。
| /
注意:树叶枯草可能会湮没路线,增加迷路走失的风险;草甸等路线虽易通行,但队伍在这样的路线上反而容易走散走失。
这样做:在出发前确定好路线,最好找一个熟悉路线的朋友同行,队友间彼此留心照应,并在行进中随时注意是否走错路,一旦走偏了,应立刻返回。
| /
注意:秋天落叶比较多,走在满是落叶的岩石路上,或者秋雨过后湿滑的落叶上,都会增加滑倒受伤的风险。
这样做:首先是要穿着高帮登山鞋,防止脚踝扭伤。其次,可以使用登山杖稳定身体,防止跌倒;再次,应时刻留意脚下,尽量踩在踏实的地面上。
天干物燥,山火易发
秋季天干物燥,枯草落叶铺满山间树林,是山火易发的季节。因此各位山友们在野外使用炉具等一切和火有关的工具时,一定要十分小心,最好不要在野外燃起篝火。
动物领地,保持低调
秋高气爽的季节,想要出来赏美景的不只是我们人类,小动物们也抵抗不了秋的美而出来走动了。走在野外动物们的“领地”上,一定要低调哦,千万不要惊扰到它们。
野味虽美,谨慎采摘
秋天的山上总是有很多野果野菜,很多喜欢野味的山友会约上三五好友去采摘。野味虽美,但是大家在采摘时,一定要多多注意安全:
不到危险地带采摘;
在采摘前确认好,谨防食物中毒。
图片来自网络
推荐阅读